表面抗原转阴不再“遥不可及”

文章来源:河南省医药附属医院肝病

  一直以来,在慢性乙肝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,人们非常注重检测“两对半”,即对e抗原、表面抗原等的定性(即阳性或阴性)检测。然而,在第十九届亚太肝病学会(香港)年会上,表面抗原被赋予了新“价值”――定量监测表面抗原的多少(滴度水平),可用于监测病情、指导治疗。

  表面抗原可反映肝内病毒水平

  众所周知,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(HBV)后,若在急性期内不能将之清除,则变为慢性HBV感染,病毒会一直留在体内,随时可能“作怪”(病毒复制、升高,破坏肝)。其中,位于肝核内一个叫ccc的基因,正是乙肝病毒复制的“原始模板”,大多HBV均靠它复制出来。

  “我们平时所作的病毒量检测,其实是反映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水平,而表面抗原的水平,可以反映肝内的病毒水平。”肝病解释,表面抗原滴度越低,肝内病毒量越少。尽可能地把肝内病毒持久抑制甚至清除,正是抗病毒治疗的佳。

  治疗停后,仍在提高

  正因表面抗原水平能反映肝内病毒的情况,且属于无创检查,故在治疗过程对其进行定量监测,可了解肝内病毒的情况,以及预测停后的持续(e抗原及表面抗原的变化趋向),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。例如,通过定期(如治疗24周、48周时)对表面抗原进行定量检测,除可了解e抗原变化外,还可及早获悉表面抗原能否消失,以及未来消失的可能性。

  曾有针对e抗原阳性(大三阳)病人的显示,在物治疗期间,表面抗原滴度下降到一定数值时,e抗原血清转换(大三阳转小三阳)率更高。且在这些病人中,分还有望获得表面抗原清除。“若表面抗原水平无多大变化,意味其消失的机会较低。”说,此时医生可尝试调整治疗方案,如延长治疗等,这样,有分人仍可能出现表面抗原的滴度下降。

  另外,表示,在干扰素治疗结束时,表面抗原的清除率并不高;但在停后,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。

  表面抗原转阴不再“遥不可及”

  在过去的慢性乙肝治疗中,表面抗原自然转阴的概率非常低,曾一度被认为是“遥不可及”的目标。也正因此,乙肝病毒受抑制(检测不到)及e抗原血清转换(大三阳转小三阳),成为目前的现实治疗终点。

  但是,与认为,即便抗病毒治疗后,获得e抗原的血清转换,也只是达到较“理想”的目标,并非终目标。表面抗原清除甚至转换(即表面抗原消失,表面抗体产生),才是接近“临床治疗”的状态。

  现在,随着物的发展,表面抗原转阴并非“遥不可及”。所以,若有一定条件(包括身体条件及经济条件),也是可以有所追求的。

郑州肝病医院| 医院简介| 乙肝| 脂肪肝| 其他肝病| 肝病常识| 肝病保健| 医院地址| 网站地图| 手机版